把嘲笑別人當幽默,把冒犯別人當樂趣,會讓人極度生厭。現實生活中,這樣的人大有人在,這樣的企業也不少見。最近,“全棉時代”的卸妝巾宣傳視頻,就在這一方面挑戰了人們的底線。
視頻畫面為:深夜回家被尾隨跟蹤,年輕女子急中生智,拿出卸妝巾火速卸妝,霎時變身“大叔”。跟蹤者被嚇跑,同時發出嘔吐的聲音。之后,該女子不失時機地推介卸妝巾一“布”到位的功能。
視頻一出,輿論嘩然。大家一邊倒地譴責該企業和所發布的廣告“踐踏女性尊嚴”“侮辱歧視女性”“丑化受害者”……
很快,全棉時代回應,稱視頻為廣告創意,僅為了突出商品的清潔功能。1月10日,公司再次致歉,稱系公司內部工作人員失誤,將對涉事管理層和責任人嚴肅處理,立即停止與該內容供應方合作。
然而,讓全棉時代想不到的是,致歉信再次引發網友不滿。原因是,比起道歉,更多的是向公眾“表白”該公司的創立初衷、專利技術、質量把控、原料選材、公益活動等。網友紛紛留言說:“這是道歉還是自我表揚?”“第一次看到道歉信1%道歉、99%自夸”……很快,全棉時代被扒出2019年“幼兒被芯春秋款”存在pH值不合格問題。
如此觸碰公眾底線,如此處理公關事件,如此“自導自演”出“二次輿情”,全棉時代不是第一家,也絕不會是最后一家。
犯錯誤,誰都難以避免。對待錯誤的態度和行動,才是被冒犯者和公眾最在乎的。
社會責任感比“僥幸成功”更有效。一貫的社會責任感,是保證企業少犯錯誤的法寶。一家企業如果“三觀”正確,至少不會出現能挑戰社會公眾底線的錯誤。像京東金融低俗借貸廣告、全棉時代創意廣告等,實在難用“把關不嚴”服眾。只有根子上導向、文化和價值正確,才不會做出“出格”的事來。
“向內看”比“向外找”更有效。企業出了問題,往往會發布聲明處理涉事人員,并強調是“審核問題”或“合作公司”的問題。“干活兒不由東,累死也稀松”,東家不同意,內容能發布出來?擱誰也不信。自己病了從別人身上找原因,豈不貽笑大方?“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”,方是正途。
態度端正比“辯解”更有效。有錯之后,反而強調自己一直做得如何好,你是來撮火的嗎?此時的“解釋”就是“掩飾”,“真辯解”就是“假認錯”,除了引起“二次輿情”,別無他用。
消費者有若干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,最厲害的一招兒,就是一“不”到位——不再為你掏腰包。因為沒有人愿意從自己不喜歡的商家那里購買商品或服務。 |